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重大工程绿(2)
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工程特点多、难度大。作为北京市第一条大直径盾构地下道路,东六环改造工程具备了以下五个特点。“长”:隧道段全长9.16公里,其中盾构段长7.34公里

工程特点多、难度大。作为北京市第一条大直径盾构地下道路,东六环改造工程具备了以下五个特点。“长”:隧道段全长9.16公里,其中盾构段长7.34公里,盾构单次掘进长度全国第二。“大”:采用最大开挖直径达16.07m的超大直径盾构机,为北京市最大盾构隧道,同时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盾构隧道,隧道开挖断面达202㎡,盾构机始发、接收及施工风险较高。“深”:中间井基坑深度43.2米,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深度73.4米,是目前北京市开挖深度最深的基坑;隧道下穿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枢纽,最大深度约61米,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地下隧道。“多”:工程穿越城市重点区域,掘进控制因素多;东六环改造工程所处区段地上风险源密集,地下空间环境复杂,盾构机将依次下穿通燕高速、运潮减河、通胡路、京秦铁路、地铁6号线、广渠路、北运河、滨河路、通三铁路、京津公路等重大风险源,面临一次性长距离穿越稳定性极差的高密实、强透水砂层等诸多挑战,对沉降要求极为严格,风险控制难度较大。“高”:工程紧邻副中心核心区和市民居住稠密区,运营安全和服务标准要求高。

工艺技术先进。在空气治理方面,利用始发井、中间井和接收井设置3处通风排烟竖井,并配备国内最先进的空气净化设施,经过处理保证隧道内空气满足排放标准,实现低碳环保排放;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对隧道内的一氧化碳浓度、一氧化氮化合物浓度、能见度、风速、风向等环境变化值进行实时监控,并通过软件系统与风机进行联动,实现通风智能控制,确保洞内全天候空气质量。在隧道照明方面,采用智能控制方式,对照明灯具进行逐盏调光控制,按不同季节、不同天气、交通量变化调节隧道入口段、过渡段和出口段的亮度水平,按交通量变化调节基本照明的亮度水平,使隧道内加强照明亮度适应于洞外亮度的变化,基本亮度适应于交通量的变化,从而使得隧道照明更加科学合理,获得节能效果。在隧道盾构主体结构最大限度采用预制构件,不仅减少了施工带来的噪音、垃圾污染,告别传统印象中工地尘土飞扬的场景,而且模具和生产设备皆可重复利用,最大限度节约了资源和成本。采用三通球阀+闭塞球式管路延伸系统,保证整个换管作业过程中,无泥浆溢出到隧道内,极大地改善隧道的施工环境,实现隧道绿色文明施工。首次在国内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中采用同步双液注浆系统,与传统单液注浆相比,同步双液注浆能够加快盾构隧道的施工进度,改善隧道的成型效果,同时较好控制地表及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。

李志刚代表京投公司介绍了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在绿色发展、协同创新、以人民为中心方面的做法和理念。

践行绿色发展,实现碳减排。在减少碳排放方面,采用中深层地热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和市电与光伏发电、电制冷与冰蓄冷等能源供给系统,在保证用能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大量节能,枢纽项目地上地下工程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,枢纽内部实现冬季近零碳排放。在构建绿色环保交通方面,预留城市航站楼,优化枢纽布局和换乘系统,每天可为单向47万人提供安全快捷、舒适智慧的公交出行;多次优化规划设计,枢纽地下建筑由4层改为3层,节约投资近百亿元;构建集约化、智慧化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,实现“低能耗、低排放、高效率、高质量”。

全面协同创新,打造TOD枢纽典范。开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模式,京投公司联合京津冀铁投公司、通投公司,成立项目公司进行规划设计、建设管理、运营维护,保障了建设水平及管理效率。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,形成集政府专项债、固投资金、ABO资金等多渠道的资金平衡与投融资模式,实现双赢、多赢合作。构建交通“多路来多路解”模式,以4大站城核+60余个公共出入口组成的人性化立体步行体系,构建“多进多出+立体接驳”交通方案,实现交通多向集散,客流多路径进出。编制大空间消防策略方案,创新提出国内首个站城一体化消防技术导则,填补了行业空白。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,提高市民获得感。副中心枢纽运用大数据、5G等技术智能化微导向系统,并提供城际铁路与轨道交通的“安检互认”,便利乘客换乘路径;结合运河文化,将文化艺术引入公共空间,市民可通过空中走廊,在商圈、运河、公园绿地之间实现文化休闲旅游观光;将2条城际铁路车站、3个地铁车站、公交车站等集成一体,通过下沉广场与共享空间设计,把地下空间地面化、室内空间室外化,打造自然、舒适、宜人的地下阳光枢纽,地面规划三轴三带的空间结构,构建“城在园中”的魅力街区,全力打造交通中心、交往中心、活力中心。


文章来源:《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jlgcjssfxyxb.cn/zonghexinwen/2021/0610/1067.html



上一篇:农业无人机还有什么槽点?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
下一篇:Ameco在第三届中国民航互联飞机大会上获工程技术

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|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|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版面费 |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|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